1935年12月25日清晨寒风凛冽,一支四五十人组成的自行车队驶出清华大学南门,开启了1300公里的南下宣传抗日之旅。
队伍中,有一个骑行技术略显生疏、不断矫正姿势,但仍奋力赶上的身影,他就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凌松如。
为加入抗日宣传团,他新学会了骑车。
投身山西抗日战场后,凌松如更名为凌则之。在百团大战的激战中,他英勇搏杀,终因不幸壮烈殉国,时年仅二十九岁。
《新华日报(华北版)》赞誉其为“杰出的军政工作领导者”、“青年运动的卓越组织者与指导者”、“所有革命青年学习的楷模”。
意志坚定
1911年,凌松在四川屏山楼东诞生。及至192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宜宾叙属联立中学就读初中,并因此荣获减免学费的荣誉。
翌年,他成功考入成都的联立中学(今称石室中学)。然而,因与军训教官发生冲突,他遭到了学校的斥退,随后转至一所私立学校就读。最终,他在1934年成功踏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大门。
据家族后人的追忆,他当年同时获得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在深思熟虑后,他遵从了哥哥的建议,选择了清华大学继续深造。在学业过程中,他从物理系转至社会学系,开始了新的学术探索。
当时,日军对华北的侵略日益加剧,凌松如抵达北平后便毅然投身于一二·九运动之中。1935年12月24日,清华大学的学生钱伟长、高葆琦等人发起组织自行车抗日宣传队,挺进南方,凌松如踊跃报名,积极参与。
破晓时分,宣传队伍便离开了清华的南门,踏上了新的征程。
初学骑车之际,凌松一路上的骑行总是显得笨拙而摇摆,不时的掉队,因此同学们便戏谑地称他为“差劲儿”。
四十年后,那位满头白发的宣传队员回望往昔,感慨万千地表示,“凭借他那如松树般坚韧的骑车技艺,能够在车队中持之以恒,足以证明他意志坚定,真乃非凡之才”。
·清华大学自行车抗日宣传队在河北沧州中学的校门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车队抵达济南,山东军阀韩复榘派遣军队,以强制手段“护送”他们登上了开往徐州的列车。
松柏似怒涛汹涌,高声呼吁众人于大汶口站迅速下车,转而骑行,以避开军警的监视。然而,经过深思熟虑,众人权衡了时间、体力以及经费等因素,最终一致决定搭乘这趟“免费”的火车直抵徐州。
1936年1月13日,经过1300公里的漫长征程,宣传队终于抵达了南京。然而,队员们刚刚开始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便不幸遭遇了军警的搜捕与软禁。16日,他们便被强制押送上返回的列车。
重返清华园后不久,凌松如便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并迅速成为清华民先大队部的骨干成员,他积极参与并引领学生们的爱国运动。
二月,国民政府颁布《维护治安紧急治罪法》,明确规定解散所有救亡组织。
29日,逾四百名军警突然涌入清华园,拘捕了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蒋南翔、北平学联秘书长姚依林等要员,此举激起了广大学生的强烈愤慨。凌松如与数百名同学齐心协力,成功将被捕人员解救。
面对反动军警的猖狂行径,凌松毅然冲在最前,毫不犹豫地挥拳击碎对方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即便手背被锋利的玻璃划破,鲜血直流,他亦无畏无惧。
学霸投笔从戎
1936年春末夏初,凌松如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冬日,日军发起了对绥远及察东地区的攻势,使山西沦为国防战线的最前沿。
秉承党的指示精神,凌松如带领一群平津地区的青年奔赴山西,投身于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抵达太原后,他更名为何凌则之,并正式加入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
此外,他亦投身于青年抗敌救亡先锋队,担任宣传部部长一职,主要负责联络与动员太原各校青年学子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3月,凌则之毅然踏入军旅,正式投身国防事业。在军政训练班的第十期课程中刻苦学习,后经选拔,他被分配至第七连,担任政治指导员的职务。
他特地拍摄了一张身着军装的合影,并寄给了仍在清华大学深造的昔日同窗。时至今日,他的同学韦君宜回忆起那幕,笑谈道:那张他身着厚实棉军服的“士兵模样”的照片,曾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自七七事变爆发以来,牺盟会迅速组建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总队,亦称山西新军。凌则之则被任命为3大队11中队(连)的政治指导员。随着抗战局势的演变,部队规模得以扩充,升级为决死第一纵队。在此期间,凌则之担任了3总队3大队(营)的教导员,率领部队在霍县、赵城等地展开了游击战,对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1939年,他荣升为第三总队的政治部主任之职。
凌则之工作充满活力与热情,行事风格谦逊谨慎,战场之上更是英勇无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共度难关,深得战士们的敬爱与信赖,对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贡献了卓越的力量。
1940年1月,三总队与游击第一团成功合并,组建了新编25团。苏鲁同志担任团长一职,而凌则之同志则出任政治委员。
参加百团大战
经过七个月的艰苦奋斗,为了化解投降与妥协的危机,以及突破日军所设的封锁政策,八路军动员了105个团,共计40万大军,发起了震惊世界的百团大战。
8月20日的晚上8点整,凌则之与苏鲁两位将领亲赴前线,一边亲自指挥部队对马首车站发起攻击,一边调度民工对铁路进行破坏。
25团与战友部队紧密协作,历经13个昼夜的艰苦努力,严格遵循八路军总部提出的“四不留”原则,即“不留下一座水塔、不留下一座桥梁隧道、不留下一根枕木铁轨、不留下一根电线杆”,最终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9月5日,25团在激战中遭遇日军,凌则之与全体将士英勇抵抗,成功迫使敌军撤退至双峰镇。随后,兄弟部队迅速赶到,与我部协同作战,对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经过连续两昼夜的激烈战斗,共歼灭日军400余人。
30日,25团接到命令,于红崖头设防,以阻止日军东进。然而,就在此时,8架敌机突然出现在战场之上,对我团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由于我团防空武器匮乏,士兵们毫无遮拦地暴露在敌机的猛烈炮火之中。在这危急关头,凌则之提议,尽管步机枪的射程有限,难以击中敌机,但我们可以尝试对空射击,以此来制造威胁,迫使敌机不敢过分低飞。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大胆尝试竟然真的击落了一架敌机。
在辅佐团长调度战局之际,凌则之亦亲自领导政工干部,组建了多个救援小组,全力投入到抬运伤员的行动中。他以身作则,亲自背负一名伤员穿越战火。据史料详述,此役25团未有一人受伤。
·1940年,在百团大战的激战中,八路军坚守机枪阵地,对日军发起了勇猛的反击。
日军疯狂报复。
10月20日,日军结束了对太行山区的首次清剿行动不过三日,便迅速调集4000余兵力,再次发起扫荡,意图一举摧毁八路军的首脑机构。
此刻,八路军总部刚刚迁至武乡县砖壁村,局势异常危急。彭德怀当机立断,下令就近休整的38团与25团迅速部署,对进犯之敌实施阻击,以确保总部安全无虞。
21日凌晨,38团成功击退了敌军的一部分。在此期间,日军对25团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历经将近两个月的连续奋战,25团的战士们已是筋疲力尽。然而,凌则之与全体官兵都深刻认识到此战的重要性,即使全员战至最后,也要誓死捍卫总部安全。他们精心构筑了五道防线,竭尽全力延缓敌人的攻势,为总部的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飞机与炮火的协同轰炸下,日军对25团发起了连番猛攻。凌则之不顾炮火猛烈,坚守前线,指挥部队顽强抵抗敌军。
战事至午时十一刻,凌则之率领部下攀登至河不凌村东北坡之制高点,不幸遭敌军一颗罪恶的流弹击中胸膛,英勇牺牲。
25团的战士们满腔悲愤,齐声高喊“为政委报仇”“誓死捍卫总部”,对敌人发起猛烈的火力攻击。他们浴血奋战至黄昏,最终圆满完成了使命。
英名永载史册
凌则之生前,长年远赴他乡求学、投身革命,更迭其名,以致与故乡渐行渐远,断了联系。
再者,其三哥之子凌之彻自1951年开始,便四处搜寻他的踪迹,然而历经三十余载,始终未能获得任何关于他的消息。
偶然间,凌之彻在《文汇》月刊1982年的一篇文中瞥见,该文记载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韦君宜之女向记者透露的一段往事:其母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的同学,凌松如,在百团大战期间担任团长,为守护八路军总部英勇献身。
接获此讯息后,凌之彻迅即致函韦君宜,阐述具体状况。不久,他收到了韦君宜的回信,信中透露凌松如抵达山西后更名为何凌则之,并且详尽地转述了党内人士对其革命经历的验证电话内容。
此外,韦君宜亦提供了保存有凌松如是四川屏山楼东人身份的清华大学档案复印件。随后,凌之彻又收到了凌则之的入党介绍人李昌的来信,信中证实清华大学内仅有凌松如一位。
凌之彻提交材料至屏山县政府。
1983年5月18日,屏山县正式向宜宾行署提交报告,提议将凌则之同志的事迹增补至《屏山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之中。
在2015年8月,正值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民政部正式发布了第二批包括600位杰出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的名录,凌则之名亦赫然在列。
广禾配资-新型股票配资-炒股配资评测网-配资操盘推荐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