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在食堂就餐时遭多人 "贴脸拍摄"" 围堵跟拍 " 的视频引发全网关注。这场对学术人才的侵扰行为不仅引发公众愤慨,更暴露了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的行业乱象。6 月 21 日,北京市网信办宣布出手整治,从账号清理到内容管控多管齐下,为守护科研人员的安静环境迈出关键一步。
学术明星遭遇 "流量围猎":从关注到侵扰的边界失守
自 6 月初韦东奕开通网络账号以来,围绕这位 "数学大神" 的关注逐渐变味。在流传的视频中,有人举着手机近距离拍摄其就餐场景,甚至追问学术问题;更有自媒体为蹭热度,假冒其账号发布虚假内容。据统计,仅仿冒账号就超过 5000 个,部分账号通过歪曲解读其言行获取流量,单条视频最高获利数万元。
这种 "围猎式跟拍" 的危害显而易见:
学术环境破坏:北大食堂本是科研人员放松的场所,如今却成为拍摄现场,有学生反映 "韦老师吃饭时都在低头快速扒饭,明显被打扰";隐私权利侵害:跟拍者不仅记录公开行为,更试图挖掘私人信息,某自媒体甚至发布 "韦东奕宿舍曝光" 的虚假内容;流量逻辑扭曲:无底线蹭热形成示范效应,有小博主坦言 "看到别人拍韦老师涨粉快,自己也想试试",导致乱象愈演愈烈。
网信办组合拳出击:从账号清理到生态治理的三层举措
针对这一乱象,北京市网信办采取了系统性整治措施:
账号溯源清理:指导平台对仿冒账号实施 "零容忍",累计关停违规账号 5000 余个,其中粉丝量超 10 万的账号占比达 17%;内容实时管控:通过 AI 识别 + 人工审核,清理盯拍蹭热信息 4699 条,特别针对 "食堂跟拍"" 宿舍偷拍 " 等关键词设置预警;账号阶梯处置:对 740 个恶意账号采取 "禁言 - 限制营利 - 永久关闭" 的分级处罚,某 MCN 机构因批量运营仿冒账号被连带追责。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整治不仅针对显性的跟拍行为,更溯源打击背后的流量变现链条。例如,部分账号通过发布争议内容吸引流量,再以 "带货"" 直播打赏 " 牟利,网信办协调平台冻结相关账号的营利功能,从经济层面斩断利益链。
自媒体乱象背后的行业病灶:流量至上的三重悖论
韦东奕遭跟拍事件,折射出自媒体生态的深层问题:
算法推荐的异化:平台流量机制天然倾向争议性内容,某数据显示,"名人隐私" 类内容的推荐权重比普通内容高 3 倍;职业伦理的缺失:部分自媒体从业者认为 "跟拍不算违法",甚至将侵扰行为美化为 "记录生活";用户审美的扭曲:有调查显示,18-24 岁网民中,23% 认为 "只要不犯法,跟拍名人没问题",反映出边界意识的模糊。
这种乱象的蔓延,正在造成双重伤害:一方面,科研人员的正常生活被打扰,某高校教授直言 "再这样下去,谁还愿意抛头露面分享知识";另一方面,低俗内容挤压优质信息空间,某知识类博主表示 "认真做内容不如拍花边涨粉快,太讽刺"。
守护学术净土:从行政整治到全民共识的共建路径
此次网信办的行动只是开始,要根治乱象还需多维度努力:
平台技术升级:抖音、快手等已推出 "名人隐私保护" 模式,对特定区域的拍摄内容增加审核层级;法律边界明晰:专家建议在《网络安全法》框架下,细化 "公众人物非公开场合的拍摄限制",目前《北京市网络直播管理办法》正在修订相关条款;公众意识引导:北大师生发起 "守护学术安静" 倡议,呼吁 "不围观、不传播、不打赏" 跟拍内容,某短视频平台上线 "拒绝跟拍" 的公益标签。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专家指出:"对韦东奕的尊重,本质是对知识的尊重。当自媒体能自觉抵制流量诱惑,当公众能区分关注与侵扰,才能真正为科研人员营造安心治学的环境。"
事件后续观察:长效治理的三个关键指标
衡量此次整治成效,可关注三个维度:
违规内容增长率:若一个月内跟拍视频量下降 70% 以上,说明管控初见成效;公众举报活跃度:北京网信办开通的专项举报通道,单日举报量从峰值 3.2 万件降至 5000 件以下为良性信号;平台规则完善度:查看各平台是否将 "学术人员保护" 纳入社区公约,某平台已新增 "科研人员非公开场合拍摄需授权" 的条款。
在韦东奕事件的评论区,一条高赞留言写道:"真正的尊重,是让他在食堂安静吃饭。" 这句话道破了公众的共同期待 —— 对学术人才的关注,应止于对知识的敬仰,而非对私生活的消费。当网信办的整治行动与全民共识形成合力,或许我们才能告别 "流量至上" 的喧嚣,为那些埋头钻研的身影撑起一片安静的天空。
广禾配资-新型股票配资-炒股配资评测网-配资操盘推荐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