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八路军里最‘不服管’的兵,你敢信有支旅就连两个大元帅都搞不定?”
没错,我可不是在讲段子,这事情要搁今天,小伙伴们肯定认为是热血青春片主角团建翻车现场,结果可真没那么简单。
344旅这个名字,它背后藏的瓜,啧,有点多,别急,咱们慢慢扒。
问你一句,有没有一支部队能把连朱德、彭德怀都治不住?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但历史偏偏就这么神奇。
八路军115师344旅,这只铁骨铮铮的队伍,名声在外,打过硬仗,结果内部“山头”成林,有点像老《西游》里抢着当大王的妖怪洞。
这气氛,看着团结,其实可撕。
老叔我一想到那画面,就忍不住想笑——谁来当大哥,哥几个脑袋一凑都不买账。
究竟,谁道高一尺,能把这盘散沙搓成铁板呢?
毛主席果断拍板,让一个貌不惊人的人马过去收拾残局。
戏剧性的开局,谜底到底是什么?
旅长换了一个又一个,打出来的战功却没断过
其实,要说344旅多牛,得先翻一下它的大前身,不是普通红军,而是战斗力爆表的红15军团,这团队在枪林弹雨里拼出来的号召力,一般人气场都压不住。
抗战往前推,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是徐海东,这哥们儿兵痞出身,真正在弹壳里泡大的祖师爷级硬汉。
别看人学历不高,打战术层层出奇。
344旅在他带领下,士气高的就差刀枪不入,敌人一听名字就脑瓜疼。
不过呢,人有旦夕祸福,铁军也有翻车时。
1938年,命运的锤子连着锤。
温塘一仗,688团团长陈锦绣牺牲,旅里核心人物突然少了一根筋。
还没缓过来,687团团长张绍东直接拉着参谋叛变去了敌方。
一波三折,兄弟情谊一下子变悬了。
徐海东也挺不住了,战斗、损失、内忧外患,病痛缠身,被迫离队。
你说,铁打的队伍,哪个扛得住天天爆冷门的“兄弟出事”循环?
344旅那些年可真是鸡毛乱飞的困境,“大佬”沉船,哪个都不服哪个。
“自家人”说了算外人全靠边,排外情绪像冰窟窿
徐海东撤了空出来的领导位,一下就成了热锅上的蚂蚱。
平时这些小团体捏的团团的,讲真的,外头派谁进来都是“空气人”,连吃个饭都能吃出社死感。
就拿大名鼎鼎的黄克诚来说,红军老炮,来了344旅硬生生过成了“透明人”,连酒桌都没人吭声招呼,气氛尴尬到国家一级。
外人看不懂,但你仔细想想,这又不是普通同事关系。
这些战士很多真是从死人堆里头捡回来的交情。
老规矩、老传统,咱自己人混得开,外来户你得熬十顿饥荒才有资格进圈。
领导空缺消息一扩散,朱德觉得田守尧是稳妥选择。
“自家人”接位置,大家都服气。
这不,剧本一拿出来,全员坐等老大出现。
你以为故事就此按部就班往下走?开什么玩笑。
毛主席出了奇招,只见棋局一转,直接越过田守尧,横插一枚杨得志。
这波的人事变动,不按剧本,简直神来一笔。
毛主席的用人思路,和普通“桥段”不一样
朱德和彭德怀这种元帅,按惯例指谁上就谁上,偏偏毛主席不走寻常路。
毛主席对344旅的顽疾看的透——你说是简单的管理换人,实际上是团体山头主义严重,火候到了必须“釜底抽薪”了。
田守尧丢进344旅,或许能服软气,却始终绕不开兄弟帮派的老毛病。
杨得志?人选外部空降,看着不起眼,实则专治“圈地自萌”那一口。
这个人——年纪轻,战功有,但更重要是做事周正,低调务实,跟344旅原有风格圏差十万八千里。
毛主席将一切了然于心,提前点拨杨得志,别急着立威,用实际能力和班子搞好关系,不能硬碰硬,慢慢渗透。
让人扎心的是,徐海东其实很识大体。
他能拉出来五千大洋赞助那个时候的红军,自己病倒了也积极拥护组织安排。
眼里有光、胸怀天下,这种人,兄弟也得服气。
杨得志“上任第一天”就被团灭式冷场,换你能不自闭?
剧情推进到1938年8月,杨得志落地。
欢迎宴会,场面寂静冷到发抖,连朱德都气到拍桌子,大将军也怕场面僵成锅巴。
杨得志其实心里有数。
人家长期在部队工作,啥大风大浪没见过。
这回可真碰上了“硬骨头”。
新领导刚端酒,众人目视前方当没看见,气氛死寂。
朱德亲自出头,要求全员反思,震得大家心头一紧。
杨得志没摔杯子,也没大动干戈,先沉下心。
他想明白了,这支队伍得慢慢捂热,不能步步紧逼。
政委黄克诚成为他最坚实的外援,两人合谋恢复政委制度,先从思想上给大家“降温”。
操作虽慢,但渐渐打破排外坚冰。
用结果说话,真本事摆出来才最管用
知道兵痞部队信啥吗?
信谁能带着干活赢仗。
杨得志没着急装熟,暗里巧妙观察部队气氛。
机会迟早会来。
没过多久,就碰上了和日军的实战。
这一仗,杨得志亲自挂帅,机动灵活,打得漂亮,还顺带让兄弟们收获(实打实的战果)。
田守尧这种老资格骨干,原本咽不下气,几次下来发现杨得志既能打硬仗,又能虚心用人。
连田守尧都放下防备,甘心跟着火里来水里去。
嘴上不说,心里服了。
有了军事立足,杨得志和黄克诚继续开思想工作大会。
没光打鸡血,还结合344旅自身传统,表扬老优点,顺带点穿山头主义要害,让兄弟们明白,团结是生存硬道理,不能死守小圈子。
到了1939年,杨得志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兵分两路,各自锻炼。
这出看似拆台,实际是在彻底打碎原有格局。
干部能出去见世面,老传统自然而然稀释,人人有机会,不是一家子吃大锅饭,权力分散了,圈子打碎了,新气象出来了。
现场争议还是有,但架不住事实是铁的。
时间印证一切,344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死回生。
最牛的,就是当初一脸不屑的干部,如今轮番表态站队。
连朱德和彭德怀都暗里佩服毛主席的这一招棋。
一场小安插,看似人事安排,背后全是管理智慧的大招
要说毛主席高明在哪,不是简单换岗位。
而是每一步,既攻心理软肋又理顺组织秩序。
八路军不是靠满嘴革命豪言壮语赢天下,更靠深入人心的情感关系处理和大局观的用人布阵。
杨得志的破圈之路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全部靠权威镇压。
而是彼此博弈,软实力+硬实力,兼容并包,才让老旅新生。
你说这不服不行。
革命不是死脑筋,就算是硬汉也得讲究策略。
江山好打,团队难带,这不,344旅的故事还没完。
毛主席、杨得志们用选人用将的“显微镜”,一次次调适、破旧立新。
胜利背后,是温度的比拼。
团结、融合、多元,才是真正的不倒之躯。
你说,这故事放到今天的职场上,是不是也杠杠的现实参照?
领导,不就该是这样的“心理大师”?
那么你怎么看,“团队里山头林立,怎么有效融合?”
评论区来聊聊,你有什么遇上“小圈子”困局的妙招没?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广禾配资-新型股票配资-炒股配资评测网-配资操盘推荐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